导读: 人在夜间工作警觉性减弱
自然界有昼夜更替,人和动物体内的生物钟也随之产生同样的周期循环,这样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才有保证。如果人的生物钟与昼夜循环不相符,就会出现
人在夜间工作警觉性减弱
自然界有昼夜更替,人和动物体内的生物钟也随之产生同样的周期循环,这样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才有保证。如果人的生物钟与昼夜循环不相符,就会出现多种不适症状。例如,出国旅行出现的时差反应就是人体生物钟与当地的昼夜循环不同步引起的。在夜间工作时,人们的警觉性会减弱。像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核燃料堆熔化事故,1984年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爆炸事故和1989年埃克森石油公司超级油轮在阿拉斯加海域搁浅漏油事故,这些重大事故都是由于夜间工作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现在,通过对人和动物眼睛结构的深入研究,神经生理学家发现,除了让我们看见物体的成像系统外,眼球里还有一个控制人体生物钟的感光系统。这种感光系统的发现为通过调节人体生物钟的节律来治疗疾病和提高人在夜间工作时的警觉性提供了可能。
夜间用蓝光照明可减少事故发生
192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勒发现,受到自然光照射时,即使是盲小白鼠,瞳孔也会收缩。多年后,研究人员采用基因工程培养出在眼睛里没有杆细胞和锥细胞的小白鼠。这两种细胞是眼睛视网膜中对光产生视觉必需的细胞。研究发现,虽然这些小白鼠看不见东西,但它们仍然对光的变化具有反应。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表现出白天通常具有的活动行为;在黑暗中,它们表现出在夜间时的活动行为。但是当用手术把眼球摘除后,它们对光的反应能力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哺乳动物共有的特征。例如在受到光照射时,一些盲人的瞳孔也能收缩。这些研究证据表明,在人和哺乳动物的眼睛里的确存在着与视力无关的特殊感光受体。
2007年,伦敦帝国学院的福斯特发现,当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功能失去的盲人周期性地受到蓝光照射时,他们仍然能调节体内的生物钟节律,而蓝光的波长正是黑素蛋白质吸收光的波长。因此,黑素蛋白质显然是以前不知道的非视觉光敏系统的光敏色素。这个非视觉光敏系统与视觉系统并存于视网膜内。
这个隐藏器官的发现不仅使我们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完全的认识,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蓝光照射能消除时差反应引起的不适应和睡眠不足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如果在夜间工作的场所采用蓝光照明,值夜班的人员就能够精神兴奋和注意力集中,这有利于防止操作失误引起的安全事故。在晚上,由于计算机屏幕的色调以蓝光为主,长时间使用计算机会使人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入睡困难的人应避免在晚上使用计算机。
新的研究发现,在人的眼睛里,除了在视网膜里具有对光线敏感的视觉系统使我们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外,在人和哺乳动物的眼睛里还隐藏着一个过去不为人知的感光器官。这就是含有黑素蛋白质的神经节细胞。由对蓝光敏感的神经节细胞形成的感光系统,使人的生理循环节律(生物钟节律)与昼夜循环节律一致,从而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一感光器官的发现也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