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你经常打嗝、腹胀?大白天老犯困?脸颊总长痘痘?这些症状提示你的脏腑器官可能该“清理”了。那么,身体给你发出的这些报警信号意味着什么?不同的器官又该怎么&ldqu
你经常打嗝、腹胀?大白天老犯困?脸颊总长痘痘?这些症状提示你的脏腑器官可能该“清理”了。那么,身体给你发出的这些报警信号意味着什么?不同的器官又该怎么“打扫”?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专家为您作了详细解读,不妨“对号入座”。
心 脏
打扫信号:舌头溃疡、额头长痘、失眠、心悸,经常胸闷或胸痛。
打扫方法:用莲子芯泡茶,再加些竹叶或生甘草;按压少府穴(手掌第4、5掌骨间,握拳时小指尖所指处);喝绿豆汤。
解读专家: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倪正
中医认为舌和心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有“舌为心之苗”之说,所以溃疡长在舌头上,不排除心火旺盛的可能。莲子芯有祛心火的作用,但偏寒,对于心阴虚导致的虚火上炎则不适宜,所以建议咨询医生辨证准确后再作食疗,否则不利健康。绿豆汤也是寒性的,心阳虚的患者不宜多喝。
肝 脏
打扫信号:指甲表面有凸起棱线或凹陷;乳腺增生;偏头痛,脸部长痘痘。
打扫方法:按揉太冲穴(足背部,第一趾骨间隙后方的凹陷处),眼泪排毒法,每天吃一小把枸杞。
解读专家: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倪正
中医认为肝属木,主筋,其华在甲,因此指甲的变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肝脏的健康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乳腺增生与肝病变的关系也比较密切,比如中医常说的肝气郁结也会导致乳腺增生。枸杞具有补益肝肾、养血明目、防老抗衰等功效。但枸杞对于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要忌服。另外,枸杞子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要慎用。
脾 脏
打扫信号:面部长色斑;白带过多;口气明显,唇周长痘或溃疡。
打扫方法:按压商丘穴(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多吃点乌梅或醋,饭后走一走。
解读专家:脾胃病科主任陈昱倩
对于脾虚肝瘀型的色斑患者,色斑常分布于两颧及口周。这类人一般形体丰满,伴腹胀、大便稀疏、舌质暗红、苔白腻。白带过多的病因中有脾虚,但湿热、肾虚、痰湿等也会导致白带过多,所以不能把白带过多与脾脏有问题画等号。乌梅有助于健脾消食,但不能多吃;饭后半小时散步健脾最合适。
肺 脏
打扫信号:皮肤呈锈色、晦暗;便秘;多愁善感,容易悲伤。
打扫方法:排汗解毒或洗热水浴,按压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吃百合。
解读专家:肺病科主任医师李芳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毛赖肺的精气以滋养和温煦,皮毛的散气与汗孔的开合也与肺之宣发功能密切相关。所以如果肺有问题,也会反映到皮肤上。中医认为大悲伤肺,容易悲伤一般不利肺的健康。肺喜温而恶寒,所以要防止寒邪伤肺,特别是秋凉时节要注意肺部的保暖。百合可润肺止咳,是养肺食疗佳品。
肾 脏
打扫信号:月经量少或经期短;下颌长痘;容易疲倦,四肢无力。
打扫方法:按揉涌泉穴(足底部,足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中点连线的前1/3处);多吃冬瓜、山药,少吃盐;切忌乱吃药。
解读专家:肾内科主任徐梅昌
肾虚会导致月经量少,但是血虚、痰湿和血瘀也会导致月经量少或者经期缩短;四肢乏力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出现的四肢发软、无力,常与嗜睡、头晕等症状一起出现。中医认为这些是肾虚、阳气虚衰,不能营养振奋精神所致。冬瓜有利尿的作用,是肾病水肿及高血压病患者的理想蔬菜,但肾功能不全者忌食。
胃 脏
打扫信号:胃气胀,食淡无味,舌苔重或有淤斑,经常反酸、烧心。
打扫方法:少吃腌制、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注意胃部保暖。
解读专家:脾胃病科主任陈昱倩
胃和胆一样属于六腑之一(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胃胀、反酸、烧心等是消化系统疾病比较常见的症状,但舌苔重或有淤斑不一定就是胃出了问题。舌头如果有瘀斑瘀点也可能是血瘀的表现,可能出现心前区疼痛,甚至发生心肌梗死。科学饮食,不过饥过饱,细嚼慢咽,注意胃部保暖,都是养胃护胃的好习惯。
胆 脏
打扫信号:消化功能异常,易倦思睡,有黄疸。
打扫方法:少吃高脂肪食物及动物内脏,不熬夜,少坐多活动。
解读专家:脾胃病科主任陈昱倩
黄疸的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中医认为,子时(23时至1时)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这时需要好好睡觉,胆才能正常工作。而经常上夜班或熬夜的人,会影响胆的正常工作秩序,对胆的健康不利。
大 肠
打扫信号:经常打嗝、腹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毛孔扩张。
打扫方法:喝牛蒡汤;多吃苹果、香蕉等水果,多喝水;主食不要过于精细,多吃粗粮。
解读专家:肛肠科主任王元钊
肠道容易胀气的人会经常出现腹胀、打嗝等症状。肠道健康是养生美容的第一步,肠道的消化、吸收、传输和排泄功能是否正常,与皮肤的好坏有密切关系。牛蒡有清热解毒、疏风利咽的功效,对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疮疖肿痛、脚癣、湿疹等肠道有积热者,可以作为食疗食材,但胃肠虚寒的人不宜。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不建议多吃粗粮。(杨 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