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网/养生常识/饮食养生/四季养生/养生保健/养生人群/中医养生/运动养生/养生食材/养生菜谱/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 中医词典 > > 正文

舌诊的起源与发展

2018-01-18 12:50:49 来源: 养生文化网  点击: 标签:

导读: 在生病的时候,去医院看医生,很多情况下,医生会让我们把舌头伸出来看看。其实这就是在舍诊。舌诊时需要看舌头的颜色,还有舌头的形状等等因素,这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中医学术学问。下面就好好来了解舌诊的起源与发展

  在生病的时候,去医院看医生,很多情况下,医生会让我们把舌头伸出来看看。其实这就是在舍诊。舌诊时需要看舌头的颜色,还有舌头的形状等等因素,这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中医学术学问。下面就好好来了解舌诊的起源与发展。

  舌诊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舌诊的论述在医籍中最早见于《内经》,如《紊问·脉要精微论篇》说:“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因手少阴心经起于心,挟咽喉,因心有病,面引起“舌卷不能言”的症状。《素问·热论篇》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面渴……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病,舌干已而嚏……大气皆去,病日已矣。”是说人体感受寒邪,表证未解,化热入里,舌干是里热的征象。“舌干已”是里热已退,律液恢复,病愈的表现。

舌诊的起源与发展

  《索问·剌热篇》说:“肺热病着,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是将舌上黄身热作为表证未解,化热人里的质证。《索问·大奇论篇》说:“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是根据舌体运动是否灵活,和有无语言障碍来撰断病情的轻重和恢复的时间长短。《灵枢·热病第二十三》说:“舌本烂,热不已者,死。”是因里热面造成的舌烂。如热仍不退,病情就要加重并危险。《灵枢·剌节真邪第七十五》说:“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偏。”是邪热既盛,又不汗出,热不得外泄,而舌焦唇撰。《难经·二十四难》说:“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是因厥阴肝经气绝,面出现的卵缩舌卷。

  《内经》虽然没有将“舌诊”做为专题论述,但从散在的各篇有关舌诊的内容可以着出,不同的疾病在舌上有它不同的反映,心病可以引起舌卷和语言障碍;邪热亢盛可以引起舌干、舌烂;表热传里舌苔变黄;肝经气绝引起舌卷;并以“舌干已”津液恢复为热病病愈的恢据;以及舌的运动是否灵活来推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情况。说明从那个时代起,已经注意到舌的变化与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张忡景对舌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亦有关于舌诊的论述。例如:《伤寒论》130条:“脏结无阳证……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指出“舌苔滑”是阴寒内盛的征象,治宜温里回阳,而不可用攻伐剂。《伤寒论》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是太阳病汗、下后,伤及津液,所以舌上燥。《伤寒论》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舌上干燥为表证误治,邪热人里,里热炽盛的表现。《伤寒论》221条:“阳明病……心中懊脓,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是根据舌上是否有苔而决定可否应用栀子豉汤。《伤寒论》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是根据白苔来鉴别邪在步阳而不在阳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说:“病者腹满,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是将黄苔做为里实证可下之的主要指徵之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肝中寒者,舌本操。”因肝脉循喉咙之后,络于舌本,寒郁化热,故舌本干燥。《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是将舌燥做为里热白虎汤的主要指徵之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说。“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指出舌青是瘀血的表现。

  从以上的条文可以者出,张仲景不但将舌苔的变化,做为辨证的内容,更主要的是他将舌质与舌苔加以区别开来,所以张石顽在《伤寒绪论》中说:“舌苔之名,始子长沙,以其邪气结里,如有所怀,故请之胎。”张仲景的这一贡献无疑对后世舌诊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指出的滑苔主阴证,舌燥主热,黄苔主里热实证,舌青主瘀血,这些见解,现在者来也是完全正确的。尽管张仲景论述的舌苔种类和内容不多,但可以证明他是从实践观察中得来的,并将舌诊具体运用到辨证论治中去,有时甚至做为辨证的主要侬据,为后世舌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代医家对于舌诊的内容不断补充和发展,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中藏经》(托名华佗)对心肝脾肺肾五脏病证在舌诊上的表现都有论述。如《中藏经-风中有五生死论》说:“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中藏经·论肝》说:“肝中寒,舌本燥。”《中藏经·论胆》说:“胆胀则舌下痛。”《中藏经·论心》说。“心脉搏坚而长,主舌强不能言。”《中藏经·论肾》说:“肾生病则口热舌干。”《中藏经·论脾》说:“脾病则而色痿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中藏经·论三焦》说:“上焦实热则额汗出,而身无汗,能食而气不利,舌干口焦。”基本是沿袭《内经》、《难经》而来,且有所补充。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主要是论述脉学的理论,在这部著作中载有《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有关舌诊的内容。如《脉经·卷五·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载:“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紧急,皆膈偏枯,不喑舌转可治。”《脉经·卷六·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载:“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就是《内经》有关舌诊的内容。《脉经·卷三·肝胆部第一》载:“徽涩为瘼疭挛筋,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是《难经》有关舌诊的内容。

  《脉经·卷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载:“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属白虎汤。”是《伤寒论》有关舌诊韵内容。《脉经·卷六·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载:“肝中寒者,舌本燥。”是《金匮要略》有关舌诊的内容。《脉经·卷六·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载:“足少阴之脉,是动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是《中藏经》有关舌诊的内容。有关舌诊的内容,还有如《脉经·卷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载:“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脉阴实是肾阳亢盛,肾阴受劫,故舌苔干燥。《脉经·卷三·心小肠部第二》载:“心象火,与小肠合为府,其喉舌。”是说舌是心之外窍。《脉经·卷四·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载:“病人肉绝,耳干舌皆肿。”是说舌肿是危重的证候。《脉经·卷四·诊百病死生决第七》载:“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脉代,舌焦干黑者死。”

  代脉主脏气虚,舌焦干黑是阴液枯竭,故属危重之候。《脉经·卷六·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载:“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是说脾病所引起舌的变化。《脉经·卷七·病不可下证第六》载:“伤寒发热,头痛耳黄,舌上苔滑,烦躁,脉滑实。”伤寒发热耳黄,脉滑实,属阳黄,阳黄是湿热为患,滑苔是湿邪的表现。

  《脉经·卷七·病可水证第十五》载:“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则荣气长,滑数则胃气实,荣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身,胃实则坚,难大便,则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盛不周,复从下之,胃燥热畜,大便遂实,小便不利,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而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过经成坏病,针药所不能制,与水灌枯槁,阳气微散,身寒,温衣复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脉洪大滑数与舌燥都是重热亢盛的表现。《脉经·卷七·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载:“吐舌下卷者死。舌头四边,徐有津液,此为欲解。”

  吐舌多见于热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因此多为危重证候,舌边有津液为阴津来复,病有转机的表现。《脉经·卷七·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载:“热病腹胀便血,脉大时时小绝,汗出而喘,口干舌焦,一旬死。”热病脉大,舌焦,为邪热亢盛,阴液已竭,脉时时小绝,为正气欲脱之象,故主危证。《脉经·卷八·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载:“邪人于脏,舌即难言。”中风不语为邪人于脏之中风重证。《脉经·卷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载:“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苔滑,此为浮寒。”咳嗽苔滑为表证之咳嗽等等。

  王叔和之《脉经》无疑是以论脉为主,但在所有有关舌诊的内容中,大多数都有相应的脉象,这样客观上就起到了将脉诊与舌诊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以后脉诊与舌诊的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隋唐时期舌诊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中,有关舌诊的内容就丰富多了,例如《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舌肿候》说;“心脾俱热,气发于口,故舌肿。”《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骨蒸候》说:“皮蒸……舌上白。”《诸病源候论·卷八·伤寒湿蜃候》说:“蜃病之候,齿无色,舌上尽白。”《诸病源候论·卷九·热病候》说:“肺热病者,舌上黄,身热舌焦黑者死。”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卒被损瘀血候》说:“瘀血舌青口燥。”《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妊娠胎动候》说:“胎动不安……候其母面赤舌青者,儿死母话;母面青舌赤,口中沫出,母死子活。”《诸病源候论-卷七·伤寒候》说:“少阴受之,口热舌干而渴。”《诸病源候论·卷七·伤寒结胸候》说:“脏结病,舌上白苔者滑,难治舌上不苔者,不可攻之。”《诸病源候论·卷八·坏伤寒候》说:“面正赤,燥齿黄焦。”《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难子死腹中候》说:“妇舌青黑及胎上冷者,子已死也。”《诸病源候论》继承了诺唐以前的舌诊经验,还将舌诊应用于妇女妊娠,并根据舌质的表现来判断产妇和胎儿的生死。

  《千金方》中记载有关舌诊的资料,更为全面,如《千金方·卷二。于死腹中第六》说:“妇人难产,而青舌赤,母死于活。”《千金方·卷五-癖结胀诸第七》说:“小儿胎寒偃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千金方·卷十五·热痢第七》说:“下利舌黄燥而不褐,胸中实。”《千金方·卷十八·九虫第七》说:“伤寒齿断元色,舌上尽白。”《千金方·卷十七·肺痈第七》说:“舌上胎滑,此为浮寒。”

  结语:看人的舌头,就能观察出病症,这个道理在中医学中还是运用得十分广泛的。在看舌头的时候,观察舌头的色泽、还有舌头的形态变化,帮助诊断与治疗,方法简单又有效。可谓是十分深邃的一门学问。大家可以多多了解!

文章阅读排行

NO.1 乳房纤维瘤【概述】  乳房纤维瘤是乳房的常见良性肿瘤,一般认为与雌激...

频道推荐

常识饮食保健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