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网/养生常识/饮食养生/四季养生/养生保健/养生人群/中医养生/运动养生/养生食材/养生菜谱/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 中医词典 > > 正文

雄丁

2018-01-18 12:54:26 来源: 养生文化网  点击: 标签:

导读: 病名十三丁之。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症见其疔疱黑似灸疮,如钱孔,形高突起,四畔泡浆色赤黄。证治参见疔疮条。  疔疮  病名首见面礼于《内经》。疔疮的针灸治疗,在唐代,孙思邈就提到刺血敷药法、灸法

  病名十三丁之。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症见其疔疱黑似灸疮,如钱孔,形高突起,四畔泡浆色赤黄。证治参见疔疮条。

  疔疮

  病名首见面礼于《内经》。疔疮的针灸治疗,在唐代,孙思邈就提到刺血敷药法、灸法等,他特别强调:“丁肿,灸掌后横文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差,已用得效。丁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及北宋,《医心方》转录了《录验方》、《经心方》等方书中用放血、火针、蜡疗等方法治疗该证的内容。南宋时期《扁鹊心书》用灸关元来治疗“诸般疔疮”;《针灸资生经》则以灸背部穴来治疗。由以上所述可见,及至唐宋,古人对该证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使用的方法较多。到明代,《奇效良方》记录了治疗该证的民间验方;《外科理例》对该证的针灸治疗作了十分详细的讨论;《名医类案》则记载了用艾灸、刺血治疗该证的成功医案。清代《针灸易学》中有“七十二翻”的记载,其中有12翻含“疔”证,治疗方法以挑刺为多。现代西医学中的疖肿与该证相当。

  病因

  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针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以及酗酒等因,引起脏腑积热,毒自内发所致。若毒邪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候。

多因肌肤不洁

  症状

  该病初起状如粟粒,色或黄或紫,或起脓水疱、脓疱,根结坚硬如钉,自觉麻痒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增剧,多有寒热。如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神识昏愦者,为疔疮内攻之象,称为“疔疮走黄”;如发生于四肢,患处有红丝上窜的,名为“红丝疔”。

  辩证分型

  疔疮,证多发于肌肤之表,形如粟米,根盘坚硬,深如钉状。如为颜面疔疮,见于面部,初起或痒或麻,渐现红肿热痛,甚者畏寒发热,便秘溲赤,口渴欲饮,脉数,苔黄腻;如为沿爪疔,初起多限于指甲一侧边缘近端,轻微红肿热痛,既而酿脓,蔓延对侧,甲背可呈黄或灰白色积脓之象,脉数或平,苔黄;如为疔疮走黄,则疮顶黑陷无脓,周围肤色暗红,高热头痛,烦躁神昏,皮肤瘀斑,脉洪数,苔黄糙。

  治疗

  针灸治疗

  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处方:身柱、灵台、合谷、委中

  方义:该方取督脉经穴为主,以督脉统率诸阳,泻身往、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二穴又为治疗疔疮之经验灾。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阳明多气多血,泻之以泄阳明火毒,面唇疔疮尤为适宜。取郄穴委中,刺血以清泄血热。

  该病还可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取穴。例如生于面部手阳明经的,配取商阳、曲池;食指端者取曲池、迎香;生于面部足少阳经的,配取阳陵泉、足窍阴;足小趾、次趾的取阳陵泉、听会。如系红丝疔,可沿红丝的止点,依次点刺到起点。

  挑治疔疮

  方法:在背部脊柱两旁,寻取丘疹样突起处,用粗针挑治,每日一次。

文章阅读排行

NO.1 乳房纤维瘤【概述】  乳房纤维瘤是乳房的常见良性肿瘤,一般认为与雌激...

频道推荐

常识饮食保健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