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什么是肛门周围痈疽,可能我们不太清楚,其实肛门周围痈疽就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的化脓性感染所形成的脓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20~40岁青壮年发病较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下面跟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肛门周围痈疽,可能我们不太清楚,其实肛门周围痈疽就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的化脓性感染所形成的脓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20~40岁青壮年发病较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下面跟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肛门周围痈疽或称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鹳口疽、盘肛痈等。相当于西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具有发病急骤、肛周疼痛显著、脓肿穿溃后多形成肛瘘等特点。有关此病的论述最早见于《灵枢.痈疽》篇。此后《疮疡经验全书》、《外科正宗》、《医门补要》、《外科证治全书》等多有论述。病因多由湿热下注、经络阻隔、瘀血凝滞、热胜肉腐成脓而发痈疽。但其中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生、热毒结聚所致,或由肛裂、内痔损伤后感染毒邪而发;虚证多因肺、脾、肾亏损,湿热乘虚下注而成。
此病的治疗,脓成前以内治外敷为主,脓成后以手术为主,并宜早期切开引流。
①内治法。实证: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方选三妙丸、五味消毒饮、凉血地黄汤等加减。虚证:治宜养阴清热除湿,方选滋阴除湿汤合清骨散加减。
②外治法。初起实证用金黄膏或玉露膏,虚证用冲和膏外敷。脓未成者用千捶膏外贴。
③手术。主要有一次切开法和分次手术两种。一次切开法适用于浅部脓肿,切口呈放射状,长度应与脓肿相等,使引流通畅,同时寻找齿线处感染的肛隐窝或内口,将切口与内口之间的组织切开,并搔刮清除,以避免形成肛瘘。分次手术适用于深部脓肿,切口应选取波动明显、靠近肛门口部位,切口呈放射状。术后用八二丹药线或九一丹药线,保持切口引流通畅,待两三个月后形成肛瘘,再按肛瘘处理。
应注意保持大便畅通及肛门干燥清洁;积极防治其他肛门疾病,如内痔、肛裂、肛窦炎、肛乳头炎、直肠炎等;一旦发生肛门周围脓肿,应早期治疗,防止蔓延扩散。
肛门周围痈疽发病特征
1、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发生本病。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最多,男多于女。
2、发病前往往有内痔、肛裂,或肺结核、麻疹等病史。
3、肛门周围痈疽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脓肿不易消退,溃后每多成为肛瘘。
①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发生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局部红肿热痛,脓成则按之波动感,而全身症状不明显。
②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肛门与坐骨结节之间。初期只感肛门部不适或微痛,逐渐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随后局部症状加重,肛门有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时疼痛加剧,甚则坐卧不安。肛门指诊,患侧丰满,有明显压痛和波动感。
③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以下,位置深隐。局部症状不明显,有时仅有直肠下坠感,但全身症状明显。肛门指诊,可触到患侧直肠壁处有浸润变硬,压痛、隆起及皮动感。
④直肠后间隙脓肿:症状与骨盆间隙脓肿相同,直肠内有明显的坠胀感,骶尾部可产生钝痛,并可放射至下肢。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明显深部压痛。肛门指诊,直肠后方肠壁处有触痛、隆起和波动感。
肛门周围痈疽总由湿热下注所致。锛病位有深浅,证候分虚实。一般位深者,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较轻;位浅者,局部症状较明显而全身症状较轻。实证多因过食醇酒厚味,湿热不化而成;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较快,溃后脓出黄浊稠厚臭秽。虚证多因肺、脾、肾三阴亏损,湿辨证论治毒乘虚下注所致;局部漫肿平塌,皮肤暗红或不红,疼痛较轻,成脓较慢,溃后脓出清淡不臭。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基本原则。
肛门周围痈疽的预防
(1)注意肛门部清洁卫生,防止便秘。
(2)积极治疗痢疾、肠炎、痔疮、肛裂、肛门湿疹等疾病,以防染毒形成痈疽。如肛门直肠有坠胀疼痛等不适,应即时检查,及早治疗。
(3)深部痈疽应保持引流通畅,纱条填塞不宜过紧,并常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以防止发生破伤风。
结语:此类病症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预防工作。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防止便秘,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