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
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手太阴肺经——鱼际(荥穴)
位置: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局部解剖:有从拇指流向头静脉的小静脉支。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掌中热。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鼻炎,心悸,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
配合谷,有宣肺清热,利咽止痛的作用,主治咳嗽,咽喉肿痛,失音。 配孔最、中府,有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文献摘要:
《灵枢》: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甲乙经》: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 《金鉴》:惟牙痛可灸。研究进展:
哮喘 配天突、大椎、肺俞等穴治疗哮喘发作期患者有较好疗效。另有单针鱼际对哮喘而伴有口干舌燥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作用机理研究 据报道,选哮喘发作期患者,配气海、关元、足三里、大椎,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2周。测定患者针刺前后及针后2周血浆cAMP、cGMP和皮质醇含量发现,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浆cAMP,cAMP/cGMP比值和血浆皮质醇含量较正常人低。针后即刻及针后2周,哮鸣音消减,症状改善,大部分患者血浆cAMP,cAMP/cGMP比值和血浆皮质醇含量均明显升高。说明针刺鱼际能调整环核苷酸与皮质醇的不平衡状态。又以同样的方法和穴位治疗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测定治疗前后皮质醇。针前大多数患者血浆皮质醇含量较正常人低,针后及针后2周皮质醇含量均较针前显著升高。 鱼际穴特异性研究 当诱发豚鼠哮喘后,肺脏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针刺鱼际穴后,肺脏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都比非穴点和对照组显著增高。当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鱼际部位后再针刺,则肺脏cAMP和cAMP/cGMP比值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