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网/养生常识/饮食养生/四季养生/养生保健/养生人群/中医养生/运动养生/养生食材/养生菜谱/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 中医词典 > > 正文

白细胞减少症

2018-01-18 13:05:02 来源: 养生文化网  点击: 标签:

导读: 白细胞减少症系指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0×109/L(4000/mm3)者。现代医学认为既可见于继发者,也有部分原因不明。临床上,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时有所见,且机理不明;恶性

  白细胞减少症系指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0×109/L(4000/mm3)者。现代医学认为既可见于继发者,也有部分原因不明。临床上,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时有所见,且机理不明;恶性肿瘤病人接受放、化疗后的主要副反应就是白细胞减少,致使患者不能坚持而影响治疗,因而对此颇感棘手。西医用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及激素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在停药以后,白细胞往往会重新跌落。

  中医一般把本症归入“虚劳(血虚)”或“眩晕”等范畴,古代无相似的病名,也无专门论述,但有土些症状记载与本症相似。如《灵枢·海论》所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理虚元鉴》提到:“腿酸脚软,蒸蒸内热,胸中邪气隔紧,食不易饥。”中医治疗本症可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现代中医对本症临床研究的报道始见于60年代。1965年有人用鸡血藤制剂治疗因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之后,70~80年代大致从脾肾两虚的角度进行论治,各家则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侧重又有所不同。特别是80年代初期,根据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理论,在补益脾肾或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选用少量的活血药物,从而提高了疗效。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病例数已达4000例之多,其中以专方治疗的病例占一半以上,有些病例即使是分型治疗,也是在一个专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这反映了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一种趋向。近年的报道强调,在辨证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药物。并认为,选用这些药物一定要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才能提高疗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不失传统中医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医治疗本病能不断提高疗效的重要原因。与西医相比,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近期疗效满意,而且远期疗效也较巩固,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白细胞减少症

  中医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趋于一致,认为与五脏之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其中脾、肾两脏的关系尤为密切。本虚(即脾肾两虚)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根本原因,此外,热毒侵袭和瘀血凝结也是引起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

  本虚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以滋养,若脾虚气血无以生化,则成血虚之证;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不足,则髓海不充,精血同源,气血生成也受影响。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功能失常,可导致肾气虚弱;反之,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两者相互影响,以致脾肾两虚,营卫气血不足而成本病。

  热毒 由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中医一般认为是热毒之邪侵犯人体,营阴被劫之故。大部分表现为气阴两虚之证,少数则兼有血热之证。

  血瘀 根据“久病必瘀”的传统认识,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久治不愈,往往见有血瘀的临床症状表现。

  白细胞减少症一般以头昏眩晕,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参之以其他见症,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血两虚三型。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到部分病人兼有瘀血征,活血法常用作辅助治疗,甚至有人专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辨证分型大致有如下四型:

  1.脾肾阳虚 面色黄咣白,精神不振,失眠,头昏,倦怠气短,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或黎明即泻,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腰际酸楚,阳事不举,精冷,带下。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2.肝肾阴虚 眩晕、倦怠,耳鸣,面色少华,心烦失眠,消瘦,腰膝酸软,遗精盗汗,月经不调。舌红或淡红,苔少,脉细数或细弱。

  3.气血两虚 头晕,少气懒言,倦怠疲乏,面色滞暗或咣白。舌胖色淡,脉细或虚大无力。

  4.气虚血瘀 神疲懒言,腹满纳差,面色晦暗,或咣白无华,头发枯槁稀疏,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无力。

  尚有一些其他分型,如湿温型,但为数不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中气不足等,则由于气血、阴阳的偏衰而有所侧重,上述分型基本可概括之。

  1.疗效标准

  目前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评判标准基本趋于一致,综合如下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白细胞总数上升50%或2001~3000/mm3,总数达4000/mm3以上。

  有效:自觉症状有改善,白细胞总数上升40%或501~2000/mm3,总数未达4000/mm3。

  无效:自觉症状未改善或暂时有改善,白细胞总数上升30%或500/mm3以下。

  2.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鸡血藤30克,补骨脂15克,炮甲珠10克,仙灵脾30克,黄芪30克,茯苓18克。

  加减:偏脾虚者加白术或淮山药;偏肾虚者加菟丝子、枸杞子、官桂。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83例,显效54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5.5%。

  常用成方:可选温肾汤。

  (2)肝肾阴虚

  治法: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处方: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制首乌30克,鸡血藤30克,淮山药30克,丹参15克,生地15克,陈皮9克,当归9克,炙甘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本方共治疗30例本型患者,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

  常用成方:可选大补阴丸、龟鹿二仙胶加味、当归补血汤合左归丸或二至丸合地黄汤。

  (3)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

  处方:黄芪60克,肉桂6克,升麻6克,炙首乌30克,鸡血藤30克,枸杞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治疗本型患者30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常用成方:可选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4)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

  处方:当归、川芎、丹参各15克,红花8克,鸡血藤30克,赤芍2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山楂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谷芽15克。

  加减:肾阳虚加肉桂10克,制附片15克,肉苁蓉15克,淫羊藿15克,菟丝子15克;伴感染加蒲公英20克,野菊花20克,千里光30克,蚤休8克,山豆根10克,板蓝根15克,贯仲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女性月经期暂停服中药3~5天。

  疗效:用上方加减治疗本型患者23例,其中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

  常用成方:可以四物汤合归脾汤进行加减。

  3.专方治疗

  (1)升白片

  组成:补骨脂30克,淫羊藿15克,胎盘粉15克,女贞子60克,山萸肉15克,黄芪30克,大枣30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60克,三七粉9克,虎杖30克。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85克。每日3次,每次5片,2周为一个疗程。

  疗效:上药共治疗223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其中46例为肿瘤化疗所致),显效164例,有效36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89.69%。

  (2)升白饮

  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女贞子15克,鸡血藤15克,土茯苓15克,焦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炙山甲6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

  加减:阴虚加生地、龟版;阳虚加巴戟天、仙茅;心血不足加酸枣仁、夜交藤;湿热加黄柏、泽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7天复查血象。

  疗效:本方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120例,显效8例,有效10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3)升白冲剂

  组成:1号方:鸡血藤300O克,炒白术1500克,女贞子1500克,黄芪1500克,补骨脂1500克,灵芝600克,?麻根800克。2号方:鸡血藤1500克,白术750克,女贞750克,黄芪750克,补骨脂750克,灵芝300克,?麻根350克,虎杖1000克,紫丹参1000克,五灵脂500克,没药300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烘干,加白糖、淀粉适量做成颗粒冲剂,小袋分装,每包30克,开水冲服91日3次,每次1包。先服1号方4周,如白细胞回升不明显,则改用2号方,总疗程为2~3个月。

  疗效:本方共治疗101例,显效76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9%。

  (4)复方龙枣汤

  组成:仙鹤草90克,小红枣50克,赤小豆50克,黄精30克,山楂30克,鸡血藤30克,甘草20克,当归20克,补骨脂20克。

  加减:气虚加党参;肝气郁积加三棱、莪术、制香附、郁金、丹参;脾肾阳虚加附子、仙灵脾;肾阴不足加生地、萸肉、首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时加红糖30克,黄酒10毫升,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96例,显效85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6%。

  (5)二至地黄汤

  组成:熟女贞15克,旱莲草15克,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

  加减:偏肾阴虚者加龟版、阿胶;偏阳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仙灵脾。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共治疗78例,显效47例,有效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1%。

  (6)升白汤

  组成:生白芍25克,当归25克,生首乌25克,补骨脂25克,虎杖25克,地骨皮25克,生黄芪50克,鸡血藤50克,仙灵脾15克,鹿角胶(烊化)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ml,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2周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治疗因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患者32例,2个疗程后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4.老中医经验

  刘惠民医案:

  尹×,女,42岁。1975年1月28日初诊:头晕疲惫,两腿沉重,乏力,腰酸,食欲不振年余。多次查血白细胞波动于3000/mm3左右,低时只有1000/mm3,曾用各种升白药物,均无明显效果,时有肢体麻木不适,失眠多梦。面色黯黄乏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心脾两虚,肾气不足。治拟健脾益气,养心和血,补肾。

  处方: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山药31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砂仁12克,远志12克,柏子仁15克,炒酸枣仁25克,狗脊(去毛)15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25克,当归15克,丹参18克,水煎2次,分2次温服。

  服用10余剂后,症状逐渐减轻,白细胞逐渐上升至6500~7500/mm3,复查多次,稳定在5000/mm3以上,以后又间断陆续服药40余剂。

  按:本症病机多归咎于脾肾虚弱,气血不足,故治疗也多采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等方法。本例发病原因不明,且有失眠多梦等心血不足的症状,故除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之剂外,还加用了酸枣仁等养心之药,收到了较好效果。

  5.用药规律

  我们选择了疗效在85%以上的治疗白细胞减少的专方共33首,统计出的用药情况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20

  黄芪、鸡血藤、当归。

  501~1000

  8~17

  补骨脂、甘草、丹参、大枣、党参、淫羊霍、女贞子。

  201~500

  ≥3

  虎杖、白术、山萸肉、黄精、枸杞、熟地、陈皮、穿山甲。

  1~2

  干地黄、白芍、黄芩、焦山楂、乌药、胎盘粉(紫河车)、三七。

  100~200

  ≥2

  阿胶、茯苓、首乌、升麻、巴戟天、泽泻、茜草、赤小豆、柴胡。

  1

  土茯苓、焦神曲。

  <100

  2

  骨碎补、石韦、赤芍、红花、鹿角片、川芎、广木香、三棱。

  1

  仙鹤草、米仁、旱莲草、山药、丹皮、龟版、黑小豆、扁豆、苦参、公丁香、五灵脂、云母石、鸡子黄、地骨皮、肉桂、潼蒺藜、菟丝子、远志、枣仁、桂圆、干姜、蔻仁、通草、厚朴、藿香、茯苓皮、香附、郁金、滑石、人参叶。

  从上表可见,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使用最多的中药是组成当归补血汤的黄芪、当归二味药及活血药鸡血藤,其次仍是其他各类补益药和活血药。

  6.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分2组。甲组:主穴:足三里、三阴交、绝骨、血海、膈俞。配穴:太冲、太溪。乙组:a.大椎、脾俞;b.足三里、三阴交。两组交替使用。

  操作:上二方选其一,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多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6~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8例,显效3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58% 。

  ②艾灸

  取穴: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肾俞。

  操作:隔姜灸。鲜生姜切成直径为2~3cm,厚约0.2~0.3cm薄片,艾炷大小约半个红枣。当艾炷将燃尽,患者感到灼痛时,易炷再灸,每穴3壮。灸完后局部皮肤红润,但不起泡。每日1次,连续治疗9天,每隔3天查血1次。

  疗效:共治疗114例,结果显效51例,有效5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2%。

  (2)单方验方

  ①人参制剂

  组成:人参。

  用法:人参制成注射液,每天4ml;或制成片剂,每天3次,每次3~4片,3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患者229例,显效120例,有效28例,无效81例,总有效率为64.6%。

  ②刺五加片

  组成:刺五加。

  用法:每天服3次,每次4片,视病情持续治疗1~3月。

  疗效:共治疗患者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6.36%。

  (3)食疗

  煮鹌鹑蛋

  组成:鹌鹑蛋

  用法:鹌鹑蛋煮熟,每天晨服5枚,服用1~3周。

  疗效:共治疗患者74例,显效40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9.7%。

  7.其他措施

  应停止接触有害药品及放射线。预防感染或积极使用抗菌素控制已发生的感染。尚可配合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

文章阅读排行

NO.1 乳房纤维瘤【概述】  乳房纤维瘤是乳房的常见良性肿瘤,一般认为与雌激...

频道推荐

常识饮食保健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