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儒家弟子是如何养生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是一句儒家典语。相者治世,医者救人,治世救人,是儒者的人生追求。因此儒医的雅号,就成了儒、医相通的标志了。 点击图片直接进
《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接着又说:“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粮米不嫌精制,鱼肉不嫌细嫩。粮米霉烂变质,鱼肉腐败发臭不吃。食物颜色不正常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拙劣不吃,不该进食时不吃,不合礼仪规定宰割的不吃,没有调味解秽的酱不吃。席桌上的肉即使很多,但进食的量不超过饭食,只有酒不限量,然而却不能喝醉。市上买来的酒和肉脯不吃。斋食时虽不撤掉姜,却也并不多吃。国家祭祀典礼的肉不放过夜。其他祭祀用的肉也不放过三天,如果放过了三天,就不要再去吃了。
孔子的这一席话,大概是我国古代有关饮食卫生最早的文献记载了。孔子认为,非但人们饮食的选料要讲究新鲜,并且在烹调上也要来一番斟酌取舍,这是因为饮食选料如果粗恶甚至变质,吃了不仅口感不佳,弄得不好还会引起肠胃疾患,危及身体健康;再之,烹调的食品如果美味可口,可以促进食欲,并不只是一种口福而已。与此同时,定时和好吃的东西不吃过量,也是孔子平时十分注意的。至于“沽酒市脯不食”,主要是因为市上买来的酒和肉脯不一定清洁卫生,所以不食。
“食不语,寝不言”,也是《论语·乡党第十》所载的一则孔子语录。原因是吃饭时讲话,一则不能细嚼慢咽,影响消化,二则有时边吃边说,还会使食物不慎掉进气管。
然而,在饮食养生上,孔子的脱凡之处还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取心境之乐为上。他在《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外,孔子还曾有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说法。“无求饱”是说不吃得太饱,太饱了肠胃负担过重;“无求安”是怕太安逸了,四肢就会因过于安逸而处于懈怠状态。
有关饮食方面的论述,后世儒家虽各有发挥,但基本以孔子所述为集其大成。
男女两性问题,一般认为,我们祖先对此是讳莫如深的,其实不然。比如说提出“食色性也”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孟子,就把这看成是由先天带来的本能,并成为后天需求的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