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武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而太极拳是武术中的精髓。太极拳的特点虚实转化、阴阳变化,无处不体现了中国传统美。跟着太极拳教学学习可体会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吧! 阐述太极拳的开合收放特点我们通过观察可发现,太极拳动作不仅
五、太极拳中的“开”、“合”、“收”、“放”,在高境界时是浑然一体的。杨澄甫在《太极圈》和《太极进退不已功》中说:“掤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任君开展与收敛”,“久而久之出天然”。
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李亦畲在《太极散手赞》中所说:“练到虚无处,无攻亦无守”,“处处有引进,满身都是手。”
攻守不分明,虚实无凭证。”王宗岳在论“走”和“粘”时曾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然后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练太极拳如果只知道定义中的“走”和“粘”是不够的,这是低层次的,还称不上是太极中的“走”和“粘”,在实战中也是用不上的。只有站在太极的高度并在实际体会中领悟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方不为谬矣。
“开合”和“走粘”在道理上是相通的。所以说,正确的观点应是:“开”既能“放”,也能“收”,同样,“合”也是既能“放”,也能“收”。此时的“开”、“合”、“收”、“放”已“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很多书籍中都说,百会穴对于人体是非常重要的。
清气如何上长?《拳经》说:“顶劲者,是清气上升于头顶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机塌,四肢瘫软,无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一开始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把握要领,这样以后的练习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
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身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
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