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国际在线消息:日前,“新工科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兰州举行,以进一步推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助力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
国际在线消息:日前,“新工科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兰州举行,以进一步推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助力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通过线上直播与线下论坛两种形式,千余名工程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高校代表就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程教育改革与新工科建设、学科交叉融合与工科专业升级、课堂教学创新与金课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等内容分享一系列真知灼见,推动新工科建设从概念共识走向内涵深化。
技术融入生命: 地球之爱与技术之爱共存
“新工业革命时期,除了生命与机器融合、虚拟与现实的空间融合外,还有人机融合、软硬件融合、制造商与客户的融合等,均代表着技术发展大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新技术发展不仅需要从多学科的视角剖析,也更需认知到对地球的爱和对技术的爱可以并存,技术创造要有伦理的思考,对生命心存敬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发言
因此,新工科不应只是一味地增加新专业。
“新工科建设要融合理科、文科、社科甚至艺术各类学科知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认为,具有人文关怀的工程技术才能更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
学科边界,由泾渭分明走向融合共生
“新工科理念正在形成高度共识,立足当下、瞄准未来、主动变革,要把学科导向变成产业需求导向。”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认为,新工科建设就是要破除学科专业分割壁垒,由泾渭分明走向融合共生,由被动适应变成主动支撑引领。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发言
增设新兴学科专业、增加新课程或在课程中增加新技术,日渐成为高校新工科建设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的重要手段。
兰州理工大学建设基于学科背景的创新中心红柳创客梦工厂,下设12个包括电子、数学建模、信息等学科专业在内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新工科范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着眼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知识交叉,为学生理解社会和自然提供多种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兰州理工大学校长芮执元介绍道。
教学方式,思维转变激发内生动力
“天津大学就从教师教学思维转变入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介绍,即从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的思维,转变为一个团队负责一门和多门课程,从教学源头形成学科专业的融合,从而推动建立跨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的常态。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顾佩华发言
学习是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教学方式即是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的渠道和途径。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介绍说:“川大将卓越学术引领教师教学发展作为激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重教学更要重育人,再次把以新工科建设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回归到育人层面。”
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张晓东表示,通过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才能更好服务与新工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持续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工程。
甘肃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张晓东发言
金课建设,打造探真知育人殿堂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主渠道,新工科建设落地推进必须在课堂建设上有所超越,即内容、形式、方法等争“新”斗艳,打造新工科建设金课群,使之成为育人殿堂。
“注重除工科课程自身的整合外,还应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等学科间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倡导新工科的“全人”教育理念,要实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融合的工程教育,培养兼具工程技术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提出“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即通过建设一体化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使学生进入优选企业实习实训,真正做到把岗位的性质和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打造社会实践金课。
如此,“老师和学生你来我往启智慧、线上线下探真知、现实虚拟频转换、手脑并用练本领”的不一样的课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文/图 李薇薇 马海君 张德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