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原标题:河南: 从“吃不上饭”到“世界餐桌”你能想象到吗?目前市场上销售的1/3方便面、1/4馒头、3/5汤圆、7/10水饺,均产自河南。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加快
原标题:河南: 从“吃不上饭”到“世界餐桌”
你能想象到吗?目前市场上销售的1/3方便面、1/4馒头、3/5汤圆、7/10水饺,均产自河南。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加快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连续跨上3000万吨、4000万吨、5000万吨和6000万吨4个大台阶,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1/10的粮食,不仅养活了1亿多河南人,每年还外调400亿斤商品粮及其加工制品。
由“吃不上饭”“不足温饱”到“中原粮仓”“国人厨房”“世界餐桌”,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河南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盛进更多河南生产的优质粮。
种粮也能鼓起农民腰包
河南省商水县天华种植合作社是响彻中原的种植大户。合作社理事长、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刘天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记事起吃的都是杂面窝窝,能吃上白面馍成为我从事农业的最初梦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家承包4亩多地,小麦亩产突破300公斤,吃上“白面馍”成为现实。2009年6月6日,他与26名农户发起成立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种植。
如今,不仅是在商水,在全国很多农村,留守在家的多是一些老人、儿童及妇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突出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天华合作社于2010年提出了“你在外打工挣钱、我在家帮你种田”,试着搞起了“土地托管”服务,对不愿意流转的土地,收取一些费用,提供耕种、日常管理、收获等服务,土地收成全部归农户,把土地集中起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帮助下,2011年迎来了丰收,小麦亩产量比其他农户高出54公斤。“土地托管创新模式得到了农户认可,同时也坚定了我大干合作社的决心。”刘天华说。
2015年,刘天华又联合周口市28家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周口市天华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行以个体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运行模式。在政府惠农政策支持下,联合社如今拥有农机600多台套,建起标准化仓库、大型烘干设施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现在,合作社土地托管迎来了新机遇,种子、机耕、病虫害防治上都有了补贴,这为促进整村土地托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8年,天华合作社开始整村推进土地托管,涉及4个乡镇10个行政村托管面积2.3万多亩。刘天华深有感触地说:“土地整村托管,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稳定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种地也能鼓起咱农民‘腰包’。”
高标准粮田夯实中原粮仓
刘天华在河南绝不是个例。他们鼓起的也绝不仅仅是个人的腰包,而是中原的粮仓、国人的厨房。而这背后,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高标准粮田建设的高度重视。统计资料显示,“十三五”以来,河南省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玉米、水稻亩产超过500公斤,实现吨粮标准。截至今年8月底,河南省累计投入资金682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6097万亩,提升建设高标准粮田147万亩,完成全部规划任务的95.7%。目前,河南省建成的高标准粮田,旱能浇、涝能排,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河南省建设高标准粮田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献军说,2012年河南省专门下发《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河南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确保1300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操作层面,河南省统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投在方里面”的要求,以“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为原则,加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统筹安排,连片开发,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特别是积极推进高标准粮田立法工作,2015年10月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并探索建立配套的管护机制,实现高标准粮田的依法规划、建设和管护。
为实现高标准粮田精准管理,2016年河南省又专门开发了高标准粮田地理信息系统,将全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方”建设信息上图入库,并及时更新建设信息,实现了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的精准管理。河南省分三批选择21个产粮大县,开展省级示范点建设,完善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条件,形成全省高标准粮田示范点“米”字形布局,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让国人碗中装更多优质粮
目前科技对粮食生产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河南省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水平名列全国前茅。著名小麦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列举,全省农业领域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4项,居全国前列,其中3个小麦新品种,2个玉米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0.8%。河南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821.7公斤、杂交水稻千亩连片平均亩产902公斤、玉米平均亩产1013公斤的高产纪录。
2016年以来,河南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布局以“四优四化”为重点的种养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着力推进全省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小麦方面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生产,今年84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率达到88.1%,订单价格普遍比市场价高10%左右,基本实现了产销一体化,粮食生产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研究员深有感触地说,2005年河南率先在全国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到2009年《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实施,2012年河南省下发的《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河南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确保了1300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河南省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并探索建立配套的管护机制,实现高标准粮田的依法规划、建设和管护;2016年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省提出“四优四化”,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在自然灾害和结构调整等双重因素影响下,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89.32亿斤,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600万亩,2017年河南省粮食总产达到1194.64亿斤,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特别是夏粮总产及亩产均创历史新高,对全国夏粮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9.6%。河南就是中国农业40年嬗变的一个缩影!(记者 乔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