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的养生功效被证实,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缓解压力,修身养性,修复身体病灶。那么,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的关系有哪些呢?下面随着太极拳养生学习一下吧! 祖国传统医学与太极拳养生的关系太极拳在中华武
同样,不仅我们身体各个部分是一个整体,我们的身体和思想意识也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思想意识指导着我们的动作,大指小指的领劲,拳架中的开合,顶劲与松沉等等都离不开我们的思想的引导,就像《打手歌》中说“化解来劲随意动,意动神随劲相连”。
甚至在技击中,对方的动作和来意也和己方变成了一个整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从而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我想这就是太极拳中的整体观念。对于其他的技击搏斗,种类繁多,笔者不甚了解。相较于直拳、勾拳、摆拳来说,太极拳“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原理大概就是因为身体各处都存在协调和制约的矛盾吧。
而参考现代健身房运动,大都是建立在运动解剖学的基础上,针对固定的肌肉或特定的肌群进行固定运动轨迹的刺激,增加薄弱肌群的肌肉纬度和密度,使得特定肌群和相应的拮抗肌群更加协调和稳定,达到健身的效果。而太极拳中也有训练整体爆发力、耐力、和强度的方法,如太极大杆。至于平常太极拳习练如何更好的结合现代的锻炼方法还有待于研究考证。
而对于太极拳中提到的“气”的概念,如“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等等,我想只能从中医学中去寻求解释。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精气学说,这时候气是标示世界本源的抽象概念。如《易经·系辞》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精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十分深刻广泛的影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人体内的气,是一种活力很强、运动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流行于全身,无有不到,无处不有,气的运动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脏腑经络等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
而经络则运行着全身的气血,联系着脏腑肢节,沟通着内外上下,传导信息,调节平衡。针灸中的针法就是使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对于太极拳来说,只有我们身体的内气畅通运行,才使得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了相应的功能。
若出现了挑肩架肘、栽膝顶胯等拳病,则气必不能畅通的运行,气不通则无法梢节领劲进行顺逆缠丝,从而变成“我背人顺,自为人制”。针灸中有“得气”的概念,指施针部位有酸、麻、重、胀、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
太极拳习练过程当中,有时也会有指肚发麻发胀等感觉,但不用刻意求之。通过做到太极拳中松肩沉肘、松胯屈膝、立身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使得我们的内气在体内畅通的运行,养生上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养气怡情等强身健体的功效,技击上则可更好的引进落空,柔化刚发。
除此以外中医与太极拳在技击和养生方面还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和参考的地方。在推广上,中医和太极拳可能会因为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说中医的经络、中药的药性、太极拳中的“虚灵顶劲”和“气达四梢”等让现在的人们觉得摸不到头脑。
其实这些概念和理论虽然可能通过目前的实验和科技的手段无法解释清楚,但是无论中医也好,太极拳也好,它是朴实的,是劳动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和方法,并且也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去认真的理解,并且不断客观理性的去总结和发展,而不要盲目的迷信,以玄解玄,最后弄的连自己也不明究竟了。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
1、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
太极拳理论是源于古代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所以阴阳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
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