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习练武术就得懂力由脊发之说,我们今天学学太极拳“力由脊发”之说,太极拳理论有详细的讲解。太极拳是一项以腰为轴的运动,腰脊的力量是太极拳发力的基础,下面随着太极拳教程了解一下吧!太极拳“力由脊发”之说太极拳拳论中有力由脊发
拳论中说“力由脊发”,又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有的说“劲起于脚,主宰于腰,灵通于背,形于手指,发于脊骨”。
从前人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说法中劲、力乃一不二;其次,所述发力点虽异而一。因为,无论脊或腿皆主宰于腰,太极拳若没有腰的主宰,身便散乱,任何局部之劲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太极拳的根本大法“命意源头在腰隙”,所以说“无腰不太极”,太极拳练的就是腰,即俗所谓“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在太极拳论有中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运动,“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尤须贯穿”,若离开了整体的贯穿,而单纯强调某一点或局部,太极拳必将散漫失其真宗而不能做到“完整一气”。
真正的太极拳发力,是一个周身协调运作的过程,并不是由身体的局部而发的,脚与大地的蹬斥力只是发力的第一作用点,并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回馈自身,使自身能量放大,加能而出。太极拳的发力,乃有其源,这个发力源就是“腰”,即所谓“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太极拳其腰柔而其劲刚。因此,太极拳中也就有了“开合鼓荡主宰定”的论述。
太极拳的任何流派,若离开了腰的运化,也就无所谓太极拳了。至于“其根在脚”的论述,只不过要求拳者下盘沉实而重心稳固,充分利用人与大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自身的力量产生最大功效而已。
乃是常识无可多论:“发于腿”也就是腿的屈伸而已,凡扛过东西或搬过东西的人都会感悟到,亦不必多述。然而“力由脊发”与“牵动往来气贴背”一样,在理解上就不那么容易了。
“力由脊发”的说法,并非太极拳之力真正由脊背而发的。若单纯强调力发于脊,就等于说太极拳是局部用力,这有悖太极拳整体均衡用力之则,其实,“力由脊发”,也只是前人对太极拳发力特点的一种感悟和不同角度的描述而已。
那么,这种感悟由何而来呢?主要还是源于太极拳的“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的基本要领,是头领身拔、开肩虚腋、顶膝坐胯、圆撑争拔的自然反映的结果。
由于太极拳的手臂圆撑、身形争拔而使背部前裹,脊骨后撑而自然绷劲,这样就使后背和脊骨有了力的感觉,如手向前发力时,背部后争,腿向后蹬,身向前拥。前进中的整体争合之力就反应在了后背的脊骨上,所以,前人也就有了“力由脊发”的感悟和论述。
太极拳若把人的身体比做一个弹簧的话,无论是拉伸、旋拧,还是按压、推挤,其力点都会集中于弹簧的中部,并通过中部的形变而产生蓄能和释能效应,并使其做功,其功率的大小取决于受力的大小,受力越大,回弹时反作用力越大,这也就是太极拳能借力打人的奥妙所在,也就是“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的道理所在。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性的描述而非其真,因为人是活的而物是死的,太极拳赢人不仅需要借人之力,更需要自身有力,即便是柔化也是需要顺力加力的,所加之力越大其作用也越大,反之亦然。太极拳之所求,乃是用最小的能量消耗而取得最大的功效,即所谓“以巧破拙,以小力胜大力”,抑或谓之“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修炼,一方面要学会借人之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自身能量的积蓄储备,特别要强化腰胯争合反弹力的训练,这些训练,犹如加粗加密自身的“弹簧”,即拳论中所谓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太极拳只有做到“极坚刚”才能“无坚不摧”,太极拳只有周身如簧,才能遇力则应,发力时才能撒手便出,即“发劲似放箭”。
其实,太极拳之发力,亦不过周身整合的松紧运动而已,因为人之运动是靠肌肉筋腱的松紧带动骨骼的运转而生的,松紧是人体运动的核心和枢纽,离开松紧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所以说,拳学无玄虚,真功本无秘,拳不过攻防,变不过虚实,用不过刚柔,练不过松紧。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太极真功松紧系,易变松紧求真谛,自然松紧自然力,发与不发在心意,一切有为都是假,无为而为乃成真!那么,太极拳真谛也就是一松一紧一运化,一松一紧一太极,一松一紧力自出,一松一紧自无敌,不松不紧不刚柔,慢松慢紧力浑厚,瞬松瞬紧炸力崩,渐瞬松紧鬼神惊,拳者若明此中理,无师自通功必成!——仅供参考。许多论述似是而非 ,失之偏颇。读者需要辨析。
怎样做到外三合
一、肩与胯要上下垂直,在一条线上,身体就可中正。肩与胯又要有相吸相系之意念,要以胯带肩要动齐动。
二、能做到肩与胯合自然肘与膝会相合,应要注意肘与膝相系运动的配合,做到身法中的裹裆及松肩沉肘之法,有利于肘与膝的相合。
三、手与肘也要上下相糸,要做到足到手到,上下相随,两手的阴阳开合要与两足的外摆、内扣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