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华武术史上已有几百年的时间,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没有人群限制,我们今天要随着太极神功,解答为什么说太极拳是神拳的疑问。为什么说太极拳是神拳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的拳理拳
在太极拳中要求“中土不离位”,即自己的重心线一定要在自己的支撑面上。重心位置合适,虚实合理,避免双重,可做到不滞、不重,使步伐移动灵活,如做弓步时,两脚要有一定的横向距离,保证合适的支撑面,重心位置应在两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就可使两脚均有着落,称为半轻半重。
在动作虚实变换的时候,只有在中正立身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灵活转换的要求。在技击中稳固重心线是防守与进攻的基本条件,利用重心转换,身法的协调,胸腰的折迭、运化,乃至步法的调整,最终达到重心线始终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置,并使对方远离我的重心线。“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从而保持不败的态势。
2、“冲量”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物理学中的冲量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作用时间的乘积。冲量是描述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是过程量。不难看出,力的积累效果不只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作用时间有关。也就是说,力大效果不一定大,力小效果不一定小。发出的拳作用时间最长,这个时间与力的乘积,也就是说产生的冲量最大。
另外从物理学中的动量定理(动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内容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可以推断出拳接触到物体瞬间速度极大。所以拳才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太极拳谚中有“动贵短,意贵远,劲贵长”。劲贵长也含有劲力点的作用时间长,从而增加力的冲量,使其积累更大的效果,产生更强的作用。
3、“速度和加速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两个物理量。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而加速度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方向的物理量。这两个物理量在太极拳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把握和运用的好坏,也决定盘拳的质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都是由这两个量表现出来的。
盘一趟拳架的时间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由慢转快的程度就是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在太极拳中都有一定要求,如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而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在技击中“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创造出有力于自己的条件,都是要求把握好这两个量。在太极中有个术语叫“闪挪”,闪就是变速,再把变化时间考虑进去就是加速度,根据需要通过一个快速小圈折迭,瞬时变速,变向,即增大加速度,使太极拳表现出空、灵、冷、脆的特点,在技击中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力的三要素”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力的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哪一要素发生变化,都会使力的作用结果发生改变。下面就这三要素加以说明:
(1)力的大小
太极拳把这种力叫“劲力”,是太极拳演练中的一种特殊的活力,这种活力就是“掤劲”。掤劲在太极拳演练中无所不在,所以太极拳称为“掤劲拳”,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掤劲、扌履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构成。
八门劲主要练的是掤劲,掤劲是一种绵软不断的“弹簧劲”,而这种弹性劲不是人身固有的劲,要练出这种“弹性劲”,必须摧毁自身旧有的僵劲,旧劲不去,新劲不生。
所以拳论说:“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催”。掤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放长,并在行拳过程中做到“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神聚气敛,才能加强掤劲的内在因素,才能做到连绵不断、节节贯穿,从而提高劲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方向
在太极拳中就是运动的方向和方位。历代太极拳大师在盘拳过程中十分注意方向和方位。在盘拳时不可横抹、竖直,要走弧线,这是太极拳特性所决定的,如何将太极拳盘得圆活,走出弧线,并方位正确?太极拳先贤们都十分重视。
太极拳讲究“八门五步十三势”。“八门”即北、东、西、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五步”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方向方位。太极拳大师杨禹廷为使学生将太极拳盘圆活,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方向方位,创编了“八门线”,并被公认为布局周密、照顾全面、合理利用空间最好的拳艺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