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门派中的主要门派之一,也是现代人养生的最佳拳术。练吴式太极拳的好处有很多,吴式太极拳能帮助养肝,提高身体免疫力,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教程详细了解一下吴式太极拳。 目录1、吴式太极拳 2、吴式太极拳练法3、吴式太极拳45式
太极拳已经是现代人养生潮流,也是未来时代发展的趋势。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太极拳具有中医经络学原理,帮助人们打通经络。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能调节气血,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养生太极拳。
养生太极拳疏通经络健身法
练养生太极拳能修身养性,对现代年轻人具有教育意义,老年人可通过练习太极拳得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总之,太极拳的好处非常多。
现在市场上多得不计其数的太极拳表演的录像光盘,都只追求太极拳的形式美,不仅丢弃了其健身之道,也丢弃了其武功,是对太极拳原本功能的异化,应该称其为“太极拳美化表演术”。因此导致多数练太极拳者,不知有疏通经络健身法。
下文以“通背”这个拳势为例,说明疏通经络健身法有待挖掘。当代流传的陈、杨、武、吴、孙五派太极拳,都保留着“通背”之名,但今日之名称各异,练法也不同,特别是都未充分阐明疏通任督二脉之法。
女人练习太极拳可调节气血,也就是能调节女性内分泌紊乱,防治妇科疾病等。
陈氏之“闪通背”之名,传播至今未变,但在传播中人们多关注其“闪”字所描绘的气势,关注其制敌之法,无人关注陈鑫曾详细说明的疏通任督二脉之法。
杨氏和吴氏都改名为“扇通背”,但今日之传人,所见者大多只知此“扇”字是描绘其架势的形式,而不再有人谈通任督二脉之法;武氏将“通”字去掉一笔改名为“三甬背”,并设计出其独有的三个“通背”拳势。
从中可见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深明陈鑫的“督脉上下来回三过其背”之意,可惜他没像陈鑫那样说明通任督之法。
练太极拳能加快血液循环,心脏不好的人练太极拳能提高心脏功能,心脏不会有供血不足的问题,从而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
孙禄堂在他所创始的孙氏太极拳中,把武氏的“三甬背”正名为“三通背”,并把武氏的“按式”、“青龙出水”、“翻身”等三个拳势归入“三通背”,同时又把他自己独创的三个拳势亦归入“三通背”,其“三通背”之“三”字,不是计其数。
而是沿用其名,可见孙氏何等重视督脉来回多次“通背”之作用。但可惜难见今日之孙氏拳传人,明确道出内中奥妙。
我们先祖发现了经络,并指明:“经络畅通,百病不生”。中医用针灸、刮痧等方法疏通经络以治疗疾病;道家用意念导引练“周天功”疏通经络以求长生;太极拳用意念加动作导引练“周天功”疏通经络以健身,此功法正有待挖掘。
太极拳对人体哪些穴位有影响
1、根据“来氏太极图”
太极图寓意的是大圆和小圆相互运转,合二唯一的螺旋线运动。
太极拳中手臂的大幅度挥动类似于“公转”,而手臂出拳、推掌时,手臂的转动,就是“自转”;类似于子弹在枪膛里的螺旋线加速运动。一旦触及对手的身体,依靠转动运气而发力,其力大无穷。
所谓的“要就不打,要打必伤;要就不伤,要伤必死”,就是说有功力者以旋转中螺旋加速的拳、掌发功而误伤对手。所以,有功力者练拳对打,拳与掌触及对手身体时,要求平稳出掌,而不是斜掌急转。
2、丹田穴
太极拳呼吸以意守丹田的腹式呼吸为佳。丹田的位置是关元穴(健身者可守意守肚脐眼)。(上丹田印堂穴主“神”;中丹田壇中穴主“气”;下丹田关元穴主“精”,或者说“元气”)。
为此,起势时有“含胸拔背”的要求。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塞胸部,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
3、勾通任、督两脉
太极拳的呼吸,有舌顶上颌的要求,其作用是勾通任、督两脉。人体有12条经络,再加上任脉和督脉,号称14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