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网/养生常识/饮食养生/四季养生/养生保健/养生人群/中医养生/运动养生/养生食材/养生菜谱/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常识 > > 正文

56式陈式太极拳教学 做这运动强健筋骨

2018-01-18 15:25:07 来源: 养生文化网  点击: 标签:

导读: 由于太极拳的好处被科研证实,很多人都喜欢跟着56式太极拳教学学习,简单易学。56式太极拳对身体有很大的益处,例如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有助于睡眠等等,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  目录1、56式陈式太极拳教学 2、56式陈式太极拳教学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武式太极拳家郝少如对此比喻说:“好象是一个大人挽着四个小孩走路,走到哪里小孩总是牵在大人的手里。”

  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双臂随着脊柱运动而做被动性运动,臂膀只是脊柱与手之间劲力传送的通道;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双腿随着脊柱的运动做虚实变换,虚时轻若飘带,实时重如泰山。

  事实上,如果练习者能够做到脊椎行拳的话,那么自然也就能够做到全身的放松。这是因为在平时,人们往往是通过四肢来进行运动,因而如果不用脊椎行拳,那么身体就不可能放松下来,反之就能够很顺利的放松肩胯。

  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的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弛,称为“吐身”。

  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脊柱是人体的骨髓宝库、血液产地

  脊柱是人体的骨髓宝库、血液产地、神经通道和运动支柱,目前人类有85%的疾病都源于脊椎病变。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脊柱行拳”,就可找回脊柱富有青春活力的弹性劲,不仅于健康大有裨益,同时还为习练太极拳“周身一家”的整劲打下基础。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于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种整体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习惯是能用局部力量完成的事情绝不动用全身。

  譬如我们去推一扇小门,只用手臂的力量即可,只有在推一部汽车或者进行拔河比赛时才会形成“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发力链。

  可见,习练太极拳就要改掉长期养成的使用局部力的习惯,使四肢任何细微的动作都能在腰脊的带动下完成,做到周身一家。

  杨澄甫曾强调过:“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肢体,它最喜欢独立运动,所以我们练太极拳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体会一下“太极无手”的感觉。

  初期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

  高级阶段是练神,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神意、呼吸、动作三者相合,意到、气到、力到。

  全身关节放松且节节贯串,像是由根根竹节穿起来的玩具蛇,筋肉化僵为柔,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随着拳势的变化而开合鼓荡,产生“身如气囊”的感觉。

  五、“身如气囊”的感觉

  “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

  蓄势时,体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

  行拳时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在风中摇曳的充气卡通人,所不同的是:充气人在随风“飘荡”,而我们则是随着拳势变化在胀缩“鼓荡”;充气人轻浮无根,而我们则是上虚下实,沉稳中显轻灵。

  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掤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掤劲充盈变化的结果。

  掤劲是刚柔相济的弹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掤劲拳”之称。太极拳掤劲的鼓荡、充盈程度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养生效果影响极大。

频道推荐

常识饮食保健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