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太极拳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太极拳的好处能够延年益寿。随着文化的普及,人们练习太极拳也讲究起来了。小编今天与您分享一下太极拳教学中的规矩与方圆,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如何讲解。 太极习练的规矩与方圆太极拳作为传统的养生武术,在这时
练习太极圆转长寿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胸肌和腹肌的大幅度活动,对肠胃起到了按摩作用
胃肠的蠕动加强,血液循环改善,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增强其机能。
太极圆转长寿功是以中医等理论为基础
以防病治病为核心,以保健长寿为目的而创编的一套实用性强,能够完整修炼人体功能的功法体系。
在长期的教练过程中,对患者的传功治疗实践,对气血两虚、四肢乏力、胃寒胃酸、高血压、低血压、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近视、弱视、关节疼、经络疼、心、肝、脾、肺、肾等疾病,均证明有较好的疗效。
练太极拳的三大作用
一、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以意念引导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
在神意和心情上平静、自然,神舒体松,有益于身体康健。太极拳的特点和其他运动的区别就是身体放松、心静,身心完全沉浸在运动中,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安静和平衡。
消除头脑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可以对人们身心进行调节,使心情愉快、心情平静,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健康长寿。
二、太极拳的防身作用
在防身作用中,以柔化为主的太极拳,遇到对方用力打来时,不是本能地见招打招的立即还手抵抗,而是先化后打。先要造成我顺人背的形势,然后乘机追击,用力不多即可取胜。
这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要使身体由难受变为舒服,身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须于腰腿求之。推手时以意探、以劲问,再听虚实。辨别出对方的虚实变化。要以实击虚,随机应变。
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在对方尚未攻击之前,应以静待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
三.太极拳的修身作用
习练武术不仅强身健体,更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习武者必须武德修养、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练习太极的同进也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黄帝内经》道家学说。
太极拳的三不练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
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
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
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地生根。“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方法。
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三)、练身不练招
练身就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最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如果单从招势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用法及内涵,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
练太极拳必须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过程,使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把功夫练上身。太极拳主要是训练自身整体功力,在临敌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势。
内气充实了,全身尤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何处何处能击。如拳论所说:“到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结语:综上所述,练习太极拳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太极拳的创立就是在规律之上。现在好多人学习太极拳都只是刻意的追求其外在,而忽视了太极拳的内在。导致整体看上去不雅观,没有神意,练好以上,助你学好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