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太极拳的好处人人皆知,但是练习太极拳到底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一直被大家讨论着。小编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下到底什么哪个先动呢?太极拳教学中应如何指导我们,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吧! 练太极拳先动腰还是脚练习太极拳拳路拳法要清晰,并且在练习
实战意义的衡量标准并不单指腿部的柔韧性,实战技击动作的有效与否,往往也不在于你掌握技击动作的多少,而在你掌握这个动作的质量。踢脚常见的毛病是踢脚重滞,一脚抬起,全身拔根,系孤注一掷之举。
一旦落空,全身失控,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境地。太极拳陈、武两家的口授诀窍中,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需要“一身备五弓”,“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顾留馨),就是要求周身均有棚劲,一旦发力,如离弦之箭,弹射而出,“踢脚如开弓”是陈式太极拳踢脚的基本技术要求。
踢脚至少要达到轻、快、准、狠,才具有攻击的意义。“脚掌应分为踢腿与蹬脚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三、震脚如出拳
震脚也如出拳,震脚也存在着“用意不用力”的问题。不用拙力是震脚的原则。震脚时五趾分开,脚面放平,脚底板平面落地“足心含空,涌泉穴要虚”,这类似于拍巴掌,掌心空,响声大,力量足。
震脚之足意到气到力到,发寸劲,脚未接触地面腿已全部放松,靠惯性击地震脚,重心保持不变,震脚之足为虚,立足之足为实。由于提前停止用力,震脚之后没有反作用力,不会因震脚而伤及膝关节、腰椎、大脑。
在演练震脚时应避免足跟落地,重心随足落下身体向所震之足偏移。这是很不科学的震脚方法。震脚的反坐力毫无缓冲地通过足跟、膝盖、脊椎传到大脑,久练必受伤害。
震脚实战技击的内容,首先表现在两种实用技击含义:一种就是陈鑫所说的“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如“金刚捣碓”。
而另一种震脚是步伐进退之间的虚实快速转换,“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中”(陈鑫),如“掩手肱锤”、“指裆锤”。
为了攻击较远距离的敌手,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陈式太极拳采用跳跃的方法接近敌人或化解来敌。
为了在跃起后落地时保持随时可以虚实变化的攻击状态,先落地的脚要震脚,这是为了要探明虚实同时身体落地时起缓冲作用,是强调虚实的辅助动作,它只能是单足震脚,绝不会是双足同时震脚。
一路拳“双震脚”虽 为双足震脚,却是依次落地,落地后,双足分虚实。不论跃起多高,落地后均要求保持仆步或偏马步的稳定姿势,像现在竞技太极拳自选项目中常见的跃起后正马步落地,在传统套路中较为少见,虽很漂亮却没有多少实用技击价值。
打太极拳的要领
第一阶段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
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
上下肢与身法必须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身法。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
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灵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
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
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
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结语: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学习是很有讲究的,练习中一定要掌握到太极拳的要领,这样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太极拳的好处也在实践中不断地被证实,而且对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练习太极拳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