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杨氏太极拳是众多的太极拳流派中比较受欢迎的一项运动,有很多的招式动作,长期练习杨氏太极拳对于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那么这些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起看下面的文章。杨氏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
太极拳是一门深奥的武术运动,学习太极拳不仅要学习太极拳的招式动作还要学习太极拳的内在涵养,在太极拳中“意”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太极拳的内在涵养,小编今天在下面的文章中给大家总结了一些,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太极拳意的学习方法有一下两种,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意与形合
形者,形象也,有形之象也。人之身体乃为有形有象之形体。修炼太极拳,就是要使人的形体变换出美妙、神奇、多样的自己满意的既能健身又能技击的美感的形象、线条、旋律来。健身性、艺术性、技击性是修炼太极拳的本质要求。
形体的修炼,总的应是“道法自然”。行拳中,形体有动有静,有虚有实,动静阖辟,虚实转换,但总归要自然而然,方谓得其旨要。要求外观上,中正自然,松顺圆满,神定气闲,尾闾中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中正安舒,浩然正气,无任何矫揉造作之象,自凛然不可欺,含威而不露,“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从而达到形体的健康和美感。
对于刚刚学习太极拳的人来说,首先要熟悉太极拳套路,要不断的去研究太极拳名家的视频,使自己的脑海中能够呈现太极拳练习的影像,然后根据这个影像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以意指导的目标。
意念是动作的先导,只有意念正确,动作才能到位。但是不同的人意念支配身体运动的灵敏程度是不一样的,经过修炼的人可以提高意念对身体支配的灵敏度,所以练太极拳特别强调炼意。
通过炼意,排除错误的意念,让正确的意在太极拳修炼的各个层面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这还不够,除了大脑主观意念外,进而开发人体潜能,把身体练出意来,也就是把身体每个部位都练出高度的灵敏度、高度的反应能力,这叫“身意”。
“身意”是太极拳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开发出来的身体自发的应变力。这种应变力实质也是心意的反应,只不过通过训练后,这种反应是极快、极其敏锐的。
意要藏在太极拳之中,虽然不能直接的观察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拳架演练中的气势看出这种意的蕴含。意与形的结合,能够对太极拳水平的提高给予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提高推手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意与气合
练拳只有好的外形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内气、内功、内劲,形成意气形神合一的功法、劲法。这就需要意与气和,气与力合。修炼太极拳在练好形体外,必须修炼意与气合,我师父把意比作引水之渠,意领气行而水流。
那么,只有渠没有水是不行的,所以,必须练好气。人体内之气,有先天之元气和后天水谷之气及呼吸之气。
可以说人体内处处有气,不仅肺部,血管内、各脏器内包括皮肤之内的所有内脏组织之间的空隙都充满了气体。
这些气是可以通过修炼,以意念支配的,即以意行气。首先,要使气足,即要养气。
太极拳以培气、养气为首要,通过无极站桩、混元内功和慢练拳势(即活桩),培养内气,内气储藏以气海(丹田)为主,内气充盈即精神焕发。然后,通过拳势的阴阳开合、胸腹折叠、螺旋缠绕来运行内气、运化内气,气随意行,气遍全身。
这里的养气、行气、运化气第一位的是意守丹田。意守丹田的前提是“静”,全身心入静,心静神守、空洞无物、杂念不起、心神虚静、物我两忘、全神贯注、一片神行,只有这样才能意守丹田地练功、练拳,使神意相守,神气相合。心静才能心空,心空才能止念,念止则神来,心神相依才能意气相合,这是修炼内功之根本所在。在静的状态下,“拿住丹田练内功”,即一心想着丹田处有一股气,虽然它是无形的,但久而久之,你会感觉这股气在动。
然后,以意行气,使气在体内运行。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气运全身的漫长修炼过程。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这就是通过修炼内气,培养和壮大了人身三宝精、气、神的结果。精足气足神足,则内劲自足。
古人把丹田分为上丹、中丹、下丹、前丹、后丹。上丹(祖窍穴)主炼神,下丹(会阴穴)主炼精,中丹(神阙穴)主炼气。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 但是,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气以直养而无害”,要使气通畅顺达,决不能用力愁气、窝气、闷气。
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上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遂。”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久练会使意、气、形、神高度统一,精神集中,周身遍布灵气。“有气则有势”,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这就是意与气结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