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网/养生常识/饮食养生/四季养生/养生保健/养生人群/中医养生/运动养生/养生食材/养生菜谱/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常识 > > 正文

太极拳自选套路动作 太极拳教学

2018-01-18 15:34:37 来源: 养生文化网  点击: 标签:

导读: 太极拳是现在很多人都很喜欢的一项武术运动,为了更好的发展太极拳这项传统文化,我国的体委组织太极拳专家在传统的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一系列的简化版的太极拳,供大家学习以及表演。一、太极拳入门的客观标准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

  太极拳虽然是一项具有极高医疗健身价值的运动项目,但是很多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在练习动作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一定是伤害,那么遇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一起看下面的文章。

  腰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腰部会经常受到一些伤害,那么造成腰部受伤的原因有哪些呢?

  1. 热身不充分可能造成损伤

  科学实践证明如果不做热身运动,骤然开始运动容易造成多种运动损伤,有些人从来不做热身运动,直接练拳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腰椎周围肌肉韧带未发热还比较僵硬,发劲时动作幅度过大一些就会造成腰部的损伤。

  建议

  在运动开始前一定要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这不仅仅是太极拳练习的必要步骤,还是所有运动共同的一个准备工作。太极拳的热身运动,主要是简单的关节操或者慢跑之类的运动,练习到你的身体发热出汗最好。尤其要注意容易受损的部位的练习。

  2.腰椎塌腰过度致腰部僵硬,使腰活动受限

  陈式太极拳要求“塌腰泛臀”,塌腰泛臀使腰椎内收下沉,向下塌住劲,臀部自然泛起。但“塌”字让许多拳友搞不明白,难以理解。《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的解释是:“塌腰使附着在腰椎间的肌肉收缩,并略下沉,适度加大腰椎的生理曲线。”但塌腰塌多少,这个度常人不易掌握。过多的塌腰泛臀使附着在腰椎间的肌肉强力收缩,令腰椎过度前曲,会使下背肌肉紧张而僵硬和腰椎受力过重。腰的水平转动角度因此受限,令身体僵直下盘转换不灵,气血劲力在腰部受阻,上下不畅,劲难成一家。在腰椎过度前曲和下背僵硬的基础上,腰部突然猛扭转发劲,附在腰椎关节间的韧带及肌腱的牵拉超出承受的最大负荷,极易受伤。从脊柱的生理方面来看,显然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建议

  《拳论》说:“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这里的“虚”绝不是软弱不用力,而是指运劲时腰部不应该僵硬,腰部做到“松活”(放松),即保持腰椎正常的生理曲线(腰即不可弓也不能挺)。腰部肌肉的自然放松,能提高腰部活动的灵活性。所以运劲(如云手)时要做到松腰,可养体内浩然正气。

  《拳论》又说:“腰如纛”,即直腰。 直腰是在虚灵顶劲的“上拔”和裹臀(尾椎微微朝下可尽可能地减少腰弯)的“下沉”两个力的上下对拉下,腰椎被拉直像纛(古代军中的大旗)一样直竖着,会使脊椎前弯曲度减小甚至消失。这样做的好处是:腰椎向左右转动的角度会更大,有助于减轻发劲时腰部受伤的风险;尾椎微向前内收可使丹田向上托起更加容易做到气沉丹田,利于发劲。所以发劲(如掩手肱拳)时最好采用直腰。

  3.过度拧腰,不知转胯,或腰跨转动不一致

  腰部的旋转左右各约45°,腰转动超过这个幅度,容易造成上下椎骨连接处脱臼(错位),棘间韧带及棘上肌肉损伤,甚至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等损伤。有些拳友只会用腰发劲,却不知道配合转跨。这可能是对拳论的误解造成,拳论曰:“以腰为轴,节节贯穿…”,又说“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达于四梢”。很多拳友错误的理解为全是用腰旋转发劲,这是极端错误的练法,加剧了腰部受伤的几率。殊不知腰与跨的同时转动既可发出强健的弹抖劲,又能避免或减轻拧腰过度。若只转腰不转胯,或胯转动过少,腰和胯之间的夹角所产生的横向力更易导致腰椎受力过度而受损。

  建议

  腰部旋转幅度最好小于45°,约25°左右为最佳角度,发劲时腰与胯务必要一起转动。此时腰部肌肉和腰椎处于安全状态,不会使腰部受力过重而对腰椎产生冲击 。亦可采用腰部感受法:转腰时,如果感觉腰椎或腰肌不舒服或疼痛,说明转动的角度过大或姿势错误,要及时校正好动作。要使腰胯旋转一致,运动时只要多注意胯的旋转,就能带动腰部的旋转。发劲时,做到三收(丹田收,命门收,会阴收)会使腰椎附近肌肉群处于收缩状态。尤其是丹田收(即小腹内收)时,腹部深层的腹横肌收缩具有收腹和稳定腰椎的作用,对辅助保护腰部受伤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加强腰腹部核心肌肉训练对腰部受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另外还需要我们进行注意的是,现在社会上的太极拳拳师水平不一,有些自身就不是在练习正确的太极拳,又将这中错误的动作传授给了学生,从而增加了太极拳中腰部受损的几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跟随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太极拳师进行相应的学习。

频道推荐

常识饮食保健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