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太极拳虽然是一项具有极高医疗健身价值的运动项目,但是很多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在练习动作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一定是伤害,那么遇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一起看下面的文章。腰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
太极拳是一项传统的武术运动项目,有很多的招式动作,但是学习太极拳仅仅只学习太极拳的招式动作是不会领悟到太极拳精髓的,还有学习太极拳的内在涵养。
太极拳的意与力
意与气相合后,久之气满丹田,气血旺盛,流布周身,荣华四梢,内强外壮,生机勃勃,积蓄了能量。这时你会感到以丹田为核心有一种力感,总想要发放,这就是意与气相合后形成的力。
正如杨澄甫老先生所言:“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有了力,说明身体强壮,这是修炼太极拳取得的健身成效,已具有一定的内功基础了。
但是,太极拳要求的力不是单纯的力,而是经过整合后的力,即劲。由力到劲还需要一个研究、体悟的修炼过程。首先,弄清这种劲是在放松状态下出现的,是在意与气相合后产生的。
其次体会这种劲是在柔的基础上由柔寓刚并极富穿透力的弹簧力;是体内以丹田为中心而形成的神气鼓荡的膨胀力,正如古人所说:“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最后把这种劲形成全身内外、上下、周身协调一致的意、气、形、神合一的整劲,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的极其稳定的对称劲,亦是身备五弓的多击发点,挨到何处何处击。
这种劲是通过修炼内气、内功使意、气、形、神合一而形成的意气相合、拳功一体的内劲。这种劲上身后形成一个混元一气,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攻之而不摧的太极球。临阵交手时,不发则已,一发如猛虎下山,威势难挡,疾如闪电,迅似炸雷,无坚不摧,气吞山河。这种劲对突然而来的刺激,会做出敏锐、准确的相应动作。到了这种程度,就到神明阶段了。
意在拳先的三层功夫,即是在意的主导下逐步做到心、意、气、力、形相合,使人这个有机体,真正形成“内外合一,上下相随,混元一体,周身一家”,协调一致,坚如磐石的整体。
经过多年的练拳实践,我深深体悟到太极拳不仅是肢体运动,更是心理运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修炼太极拳会使你修得一个良好的心态,含天地之灵,容百川之广世事皆洞明,心正气浩然。这也是意念主导的结果。
练意是太极拳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是需要我们结合太极拳的拳理以及太极拳的要领,在不断的太极拳拳架套路的演练去体会以及把握的。只有做到以意为主宰,才能正确的进行太极拳的练习。
练拳只有好的外形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内气、内功、内劲,形成意气形神合一的功法、劲法。这就需要意与气和,气与力合。
修炼太极拳在练好形体外,必须修炼意与气合,我师父把意比作引水之渠,意领气行而水流。那么,只有渠没有水是不行的,所以,必须练好气。
人体内之气,有先天之元气和后天水谷之气及呼吸之气。可以说人体内处处有气,不仅肺部,血管内、各脏器内包括皮肤之内的所有内脏组织之间的空隙都充满了气体。
这些气是可以通过修炼,以意念支配的,即以意行气。首先,要使气足,即要养气。太极拳以培气、养气为首要,通过无极站桩、混元内功和慢练拳势(即活桩),培养内气,内气储藏以气海(丹田)为主,内气充盈即精神焕发。
然后,通过拳势的阴阳开合、胸腹折叠、螺旋缠绕来运行内气、运化内气,气随意行,气遍全身。这里的养气、行气、运化气第一位的是意守丹田。
意守丹田的前提是“静”,全身心入静,心静神守、空洞无物、杂念不起、心神虚静、物我两忘、全神贯注、一片神行,只有这样才能意守丹田地练功、练拳,使神意相守,神气相合。
心静才能心空,心空才能止念,念止则神来,心神相依才能意气相合,这是修炼内功之根本所在。在静的状态下,“拿住丹田练内功”,即一心想着丹田处有一股气,虽然它是无形的,但久而久之,你会感觉这股气在动。
然后,以意行气,使气在体内运行。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气运全身的漫长修炼过程。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
这就是通过修炼内气,培养和壮大了人身三宝精、气、神的结果。精足气足神足,则内劲自足。古人把丹田分为上丹、中丹、下丹、前丹、后丹。上丹(祖窍穴)主炼神,下丹(会阴穴)主炼精,中丹(神阙穴)主炼气。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
但是,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气以直养而无害”,要使气通畅顺达,决不能用力愁气、窝气、闷气。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上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遂。”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久练会使意、气、形、神高度统一,精神集中,周身遍布灵气。“有气则有势”,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这就是意与气结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