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这套太极拳是陈小旺在新架83式和老架74的基础上简化创编的,共分四段38个动作。吸取了传统太极拳的精华,也保留陈氏太极的技击和缠丝劲的特点,很受人们的欢迎。
吴式四十五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国家体委审定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在传统的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创编的,四十五式太极拳结合我国武术史南吴北王丙位代表人物的特点而编,更加丰富完善,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
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占等。修占又传周旭林等还唷。
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在杨露禅到北京授拳时,其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又拜杨之次子杨班侯为师,
吴式太极拳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又经吴鉴泉改进修润而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吴式太极拳”。吴鉴泉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
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四十五式太极拳特征
特征吴式太极拳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具体体现在修炼时必须注意:
(一)中正: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
吴式太极拳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
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二)安舒: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
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势”。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
(三)轻灵: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最为重要之处。
在《太极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的提法,足以解释“轻灵”的重要性。这两句话的意义何在?众说纷纭。
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指以轻灵为法则,在练拳中产生的“灵敏度”。就像一台灵敏度很高的天平一样,在天平的一侧,加以不同的重量,即有不同的反应。精密度越高的天平,反应越是灵敏。
(四)圆活:一般练太极拳者对“圆活”的理解都有偏颇的一面。圆活所表现的,绝不仅是“形(即拳架)”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