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网/养生常识/饮食养生/四季养生/养生保健/养生人群/中医养生/运动养生/养生食材/养生菜谱/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常识 > > 正文

太极拳教学 太极拳32式演示视频

2018-01-18 15:36:11 来源: 养生文化网  点击: 标签:

导读: 太极拳是一项复杂的运动项目,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东西,学好太极拳对于我们身体有很大的帮助,今天小编给大家的简单的介绍一下在太极拳中八段九节是什么?下面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太极拳虽然是一项武术运动,但是其也是一门用身体语言来表达的一门艺术,学习太极拳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化文化素养是很难学到太极拳的内在涵养的,俗话说的好,要想学太极,先做太极人。

  拥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是学好太极拳的基础。

  纵观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掌握与太极拳有关现代学科知识的明师,对拳理的悟解,无疑都要胜常人一筹。所以,明师练拳,拳景似一幅“肇于自然”的高明画卷。

  这是古今文化整体内涵,融于具体拳技,“肇于自然”的高明实践,亦是文化和人的高尚情操、精神、意志渗透于拳技,使源于自然的生命、意识转化为拳技的意象,与书法家取山水花鸟草虫之意趣渗透于书法,使自然之意趣转化为书法的景象,可谓如出一辙。

  太极拳有很深奥的哲学原理在里面,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很难理解太极拳的拳理和拳法,这对于今后太极拳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不然,笔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以武会友就证明了仅有学校老师传授的文化并不能正确完整地理解、掌握拳理。拳友正是仅从字义浅层去理解拳理,结果造成一次“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技艺切磋场面。

  1999年的夏天,笔者踏游东南沿海,在珠海认识一位有大学文凭的年轻拳友。据他说,每天必练二十遍拳,所有拳理均熟记于心,亦带有一批学生,言下颇有对拳理已然悟透,且功夫亦已练上身之意。

言下颇有对拳理已然悟透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笔者想,难道真遇上一位“知为先”与“行为重”结合得很好的有为之士?

  于是,顿生向其讨教之意。我们进行友谊性推手,谁知一粘上,就觉得不对“劲”。其人不仅低头弯腰,而且全身重量压在我的手上,这与“立身中正”,“力不出尖、形不破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理要求岂不是背道而驰吗?

  顿时,已知碰上了一位常将拳理片面理解,理论脱离实践的爱好者,索然无味之感渐生。出于同道之谊,我后来向这位拳友坦诚地说,能熟记拳理是件好事,更重要的是正确深刻理解运用到拳法实践中去。

  太极拳非一般常识,用常识去理解拳理是要出偏差的。例如对“刚柔相济”一词的理解,不少学拳者见到功夫好的老师练拳,其劲势有刚有柔,寓刚于柔,刚柔相济。

  就模仿老师该发劲时就发劲,该柔慢时就柔慢,久之,也就认为自己的拳刚柔相济了。

  但是,练拳时表现出来的劲别,始终与功夫好的老师有着实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他们对“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拳理认识不到位,盲目地在表象上做功夫,认为将用力的动作与少用力的动作结合起来就叫刚柔相济,所以,发劲时用的是蛮力,柔慢时又无柔劲的依托,因而落得个不刚不柔的痼疾。由此看来,字词义理解不正确就会与正确的拳理失之交臂,导致错误的拳法实践。

  上述经历,使我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太极拳很讲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学好太极拳的因素,不是看你学历有多高,尽管学历高意味着文化高,然而不代表文化修养高。

  文化修养是一种知识综合素质,文化修养高的人对拳理的悟解,一般来说比修养低的人要强很多。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化修养,是我们更好地理解拳理的基础。

  所以,与书本绝缘的人,在这方面要想有什么成就大概很难。

  只有勤于读书,提高文化素养,运用丰富的文化知识来认真研究拳理,从字词义上搞清楚拳理的真实正确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具体拳法实践中去的人,才有可能领悟太极拳学上的真谛。

频道推荐

常识饮食保健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