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气功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无论是在强身健体,还是延年益寿的功效上都是非常显著的,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承载着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毕竟我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了那么多的传承,它在各个领域上的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他将儒家的仁、义、诚和道家的气、神、真意相类比,并在《五德篇》中,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人体的肝、肺、心、脾、肾相结合。对气功的修炼者们来说,涵养道德是练功的基础,是练好气功的保证。切实加强对传统气功的管理和引导,加强传统气功事业的发展,将其中的有益因素融入社会主义新道德观体系,有利于提高人们整体的道德素养,有利于团结和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
三、完善心理,提高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要忙于应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更加激烈的竞争,生存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由此引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自杀、吸毒、酗酒、艾滋病等,还有大多数人经常挂在嘴边的“郁闷”等现代文明病,这些都是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而没有找到适当的心理调节方式和情绪宣泄方式而造成的,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心理性疾病逐渐转为疾病谱中主体地位。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人体微观低层次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忽略精神与躯体平衡、心理与生理平衡、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平衡,只依靠身体参量的偏离正常来诊治疾病,忽视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的变量因素对人健康的影响,日益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素间·五运行大论》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它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做出的不同情感反映,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人体自身生理活动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感情太过或不及而造成的身心疾病,诸如抑郁、惊悸、怔忡、癫狂等[4]。传统气功的方法种类繁多,不管是吐纳服气、导引、按摩、存思等,长期习练都可以用于保持身体健康、并对某些疾病特别是心理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关键是在于这些气功方法在调节人的心理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如司马承桢所言:“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
长期坚持锻炼,可以在保持情绪的安定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健全统一的人格、开朗轻松的心境、坚强的意志、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心理承受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四、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我国也于1999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并且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
人口老年化对经济活动、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等都会带来重要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有效缓解这些压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老年人的社会生活环境,积极为老年人健身活动创造条件,是当务之急。
很多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的限制,一些比较激烈型的运动就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群了,真正适合他们的运动不是非常多,但是气功好像就是专门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一样,无论是运动方式,运动量还是它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