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相信很多人对推拿并不陌生,推拿是最古老的一门医术,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关于推拿的相关的知识。目录1、推拿学的基本介绍 2、推拿的起源3、推拿的发展历史
推拿的起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著作就较完整地记载了推拿防治疾病的方法。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当时有推拿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有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
该书中有不少有关推拿的记载。其中提出“导引按矫者,亦从中央出也”(《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现代有人考证指出,“中央”是指河南洛阳一带,也可能洛阳即是我国推拿发源地。
《内经》中,还列出了推拿的适应范围,分析了什么病症推拿可治,什么病症推拿无益,什么病症推拿会加剧病情的不同情况(《素问·举病论篇》和《素问·玉机真藏论将》),介绍了两种推拿工具。
即可用“指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留分气”的圆针和“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的提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古代推拿,还应用于抢救。
在我国历史上动乱的魏晋时期,有不少将推拿应用于抢救的记载。如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记载治卒心病方:“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
治卒腹痛方:“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治卒腹痛方所介绍的“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的方法,可谓是最早的捏脊法。
隋唐时期,推拿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隋代所设置的全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的太医署所设置的四个医学部门中就有按摩科。
其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授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明代,太医院设十三医科进行医学教育。
推拿成为医术十三科之一。推拿在当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
二是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推拿不是推拿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简单的应用,而是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于推拿在其他临床科中应用的特色。
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也有线(前臂的“三关”和“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
在手法应用上,较多地使用推法和拿法,并有复式操作法等;在临床治疗中,配合药物,既用药物作介质行操作手法,又用药物内服。
清代,医学分科数度变动,大医院未设推拿专科。但推拿无论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在理论总结上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首先是儿科杂病临床应用的发展。17世纪 70年代(康熙年间),熊运英编撰的《小儿推拿广意》,对前人的推拿论述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在详细介绍推拿疗法时,收录了不少小儿病症的内服方剂,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